你精心搭建的独立站终于上线,产品参数反复核对,页面设计改了又改,可后台数据里的访客数始终在低位徘徊。没有大品牌的知名度,没有老用户的口碑积累,初创品牌该怎么让第一批陌生人愿意点击、停留、甚至下单?答案就藏在你最熟悉的经历里 —— 那个还没被好好讲述的创始人故事。
在满屏促销信息的互联网世界里,用户对硬广早已免疫,却会为真实的故事停下脚步。创始人故事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,而是连接品牌与用户的第一座桥梁。当用户还不了解你的产品时,先了解创造产品的人,往往能让他们放下戒备,给你一个被选择的机会。
先想清楚:你的故事核心是什么
讲创始人故事前,得先找到那个能让用户记住的核心。不是流水账式的人生经历,也不是华丽的商业蓝图,而是那个让你决定 “非做不可” 的初心。
聚焦真实的起点
创业的初心往往藏在具体的场景里。是自己遇到某个解决不了的问题,比如买不到适合孩子的安全餐具;是看到身边人被某个痛点困扰,比如长辈总用不好复杂的智能设备;还是在行业里发现了被忽略的需求,比如小众肤质人群选不到合适的护肤品。把这个 “为什么出发” 的真实场景讲出来,用户会更容易产生 “我也是这样” 的共鸣。
避开空洞的口号
别用 “打造行业标杆”“颠覆传统模式” 这类空话。用户不会因为你说要改变世界就相信你,反而会因为 “每次看到妈妈用洗洁精洗水果都担心残留,所以想做无添加的清洁产品” 这样具体的表述而感动。小而真实的初心,比宏大的愿景更有穿透力。
关联用户的需求
故事里要清晰地让用户看到:你的初心和他们的需求是相通的。比如 “因为自己加班总吃外卖不健康,所以研发了 3 分钟就能做好的营养速食”,这样的逻辑链条能让用户立刻明白:这个品牌懂我的困扰,或许能帮到我。
找对情感锚点:让用户觉得 “你和我一样”
好的创始人故事能让用户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,这种情感连接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有效。但情感不是刻意煽情,而是从真实经历中提炼的共通感受。
暴露真实的困境
别把自己包装成一帆风顺的创业天才。讲讲初期的狼狈:第一次参加展会连样品都摆不齐,资金紧张时自己当客服接电话到深夜,研发失败时对着半成品发呆的瞬间。这些不完美的经历反而能让用户觉得 “原来创始人也和我们一样会遇到困难”,从而产生亲近感。
展现性格里的小特质
不用刻意塑造完美形象,适当暴露性格里的小特点更讨喜。比如 “我有收集用户差评的怪癖,每个差评都贴在办公桌前,逼着团队改到用户满意为止”,这样的表述既体现了对产品的认真,又让形象更鲜活。用户会觉得你是个真实的人,而不是冰冷的商业符号。
传递共通的情绪
每个人都经历过坚持的不易、解决问题的喜悦、被理解的温暖。在故事里融入这些共通的情绪:比如 “第一次收到用户说‘这个产品帮了我大忙’的留言时,团队几个人在办公室里激动地互相击掌”,这样的细节能让用户想起自己类似的感动瞬间,从而对品牌产生好感。
搭建场景感:让用户 “走进” 你的故事
没有场景的故事就像没有画面的电影,很难在用户脑海里留下印象。用细节搭建具体的场景,能让用户仿佛身临其境,跟着你的经历感受品牌的成长。
加入感官细节
描述场景时多调动感官:创业初期的办公室是什么样的?夏天是不是像蒸笼一样,空调老旧的轰鸣声成了背景音;研发产品时,实验室里是不是总飘着原料的味道;第一次发货时,打包盒堆得像小山,胶带撕扯的声音此起彼伏。这些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的细节,能让故事变得立体可感。
还原具体的瞬间
别只说 “创业很辛苦”,而是描述某个辛苦的具体瞬间:“有次赶货期,团队连续三天睡在办公室,桌子当床,纸箱当枕头,早上被阳光晒醒时,发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油墨印,相视一笑又继续工作”。具体的画面比抽象的描述更有感染力,用户能从细节里感受到团队的坚持。
关联品牌的特质
场景描写要和品牌的核心特质呼应。如果主打 “匠心”,就描述你反复调试产品细节的场景:“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按钮触感,我们买了 20 种不同的材料,每天下班后就在办公室反复按压测试,手指都按出了红印”;如果强调 “温暖”,就讲讲和用户互动的场景:“每次收到用户手写的感谢信,都会贴在办公室的‘星光墙’上,现在已经贴满了半面墙”。
把握叙事节奏:让故事有起有伏
好的故事需要张弛有度的节奏,既不能平铺直叙,也不能过度戏剧化。把握好节奏,才能让用户愿意从头到尾读完你的故事。
开头要抓眼球
用一个有冲突或有画面的场景开头:“那天在医院陪孩子输液,看着他因为嫌输液贴太痒而哭闹不止,突然觉得必须做点什么”;或者用一个用户关心的问题开头:“为什么市面上的儿童餐具要么不安全,要么不好用?这个疑问让我走上了创业路”。开头 30 秒就要让用户产生 “想继续看下去” 的兴趣。
中间有起伏变化
故事里要有困难也有突破,有犹豫也有坚持。可以按时间顺序讲,但要突出关键节点:是什么让你决定创业(契机),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大麻烦(挑战),怎么解决的(行动),取得了什么小成绩(成果)。比如 “研发到第 8 版时,资金快用完了,合伙人建议降低材料标准,我们在办公室争论了整整一夜,最后决定咬牙借钱也要坚持最初的品质”,这样的起伏能让故事更生动。
结尾留有余味
结尾不用强行推销产品,而是传递温暖的愿景:“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送到了几千个家庭,但每次看到用户反馈,还是会想起当初那个在出租屋里画设计图的夜晚,未来想把这份用心继续传递下去”。这样的结尾能让用户对品牌产生期待,而不是被推销的压迫感。
自然融入品牌:别让故事变成硬广
创始人故事的目的是建立信任,而不是单纯卖货。品牌信息要像盐融于水一样自然融入,而不是生硬地堆砌。
用行动体现理念
不说 “我们重视用户体验”,而是讲 “每次收到用户反馈,都会在 24 小时内回复,每周开一次专门的用户建议会,把能改进的地方列成清单贴在墙上”。用具体的行动展现品牌理念,比喊口号更有说服力。
产品细节顺势带出
在讲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提及产品:“为了让老人能轻松操作,我们把遥控器上的按钮从 18 个减到 5 个,字体放大了三倍,还加了语音提示功能”。重点是说明产品如何解决问题,而不是罗列参数,用户会在故事中自然了解产品价值。
视觉元素配合故事
在独立站展示故事时,配上真实的图片或短视频:创始人工作的场景、产品研发的过程、团队讨论的瞬间。这些视觉素材不用过度美化,有点瑕疵的真实画面反而更打动人。比如办公桌上散落的设计稿、手写的便签纸,都能让故事更可信。
故事落地:让用户看完愿意行动
讲好故事只是第一步,还要引导用户从 “看完故事” 到 “了解产品” 再到 “尝试购买”。自然的行动引导,能让故事的效果真正转化为用户流量。
页面布局有讲究
在独立站首页留一个故事入口,用一句温暖的话引导点击:“关于我们的故事,想讲给你听”;或者放一张创始人的真实照片,配文 “这个品牌背后,是一个想解决问题的普通人”。故事详情页不要太长,每段文字控制在 3-4 行,适当留白,让阅读更轻松。
多形式呈现故事
除了文字,还可以尝试音频或短视频。让创始人亲自讲述故事,声音里的真诚比文字更有感染力;拍一段 1-2 分钟的短片,展现创业场景和团队状态,比如 “带你看看我们的办公室,墙上贴满了用户的留言”。不同形式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习惯。
温和的行动引导
故事结尾可以设计简单的互动:“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困扰,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”;或者自然引导浏览产品:“我们把这些想法变成了具体的产品,点击这里看看它们如何解决问题”。避免用 “立即购买”“限时优惠” 这类强硬的引导,保持故事的温暖基调。
社交平台扩散故事
把故事拆成几个精彩片段,在社交平台传播:在小红书分享 “创业中最感动的三个瞬间”,在微博发起 “你遇到过哪些没被解决的小问题” 的讨论,在朋友圈发一段创始人的创业感悟。用碎片化内容吸引用户到独立站看完整故事,带来更多自然流量。
独立站的第一批用户,往往是被故事打动的 “同频者”。他们不仅会购买产品,更会因为认同你的理念而成为品牌的传播者。当用户开始主动和朋友说 “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很有意思,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……” 时,你就已经赢了。
不用纠结自己的故事不够传奇,每个创业历程都有独特的价值。那些你觉得平凡的坚持、真实的困扰、温暖的瞬间,恰恰是能打动用户的关键。把你的故事好好讲出来,那些正在寻找你的第一批用户,一定会顺着故事的线索找到你。